西西文学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大明风流 > 第592章 离别

第592章 离别



    杨一清点点头道:“侯爷胸怀宽广大度,令人钦佩。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些其他事情想要跟侯爷商量。”

    张延龄道:“请说。”

    杨一清沉声道:“侯爷,此次朱寘鐇之乱的缘由是什么,侯爷可曾想过?”

    张延龄道:“原因?难道不是朱寘鐇野心膨胀,想当皇上么?这叫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杨一清看着张延龄道:“侯爷是这么想的?老夫可不这么看。”

    张延龄微笑道:“杨大人是怎样看的。”

    杨一清道:“野心勃勃者固然不少,但是,敢于真的起兵的却不多。朱寘鐇敢这么干,是找到了机会。试想,宁夏镇倘若铁板一块,朱寘鐇敢起兵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人给他创造了机会。他才敢登高一呼,悍然起兵。”

    张延龄沉声道:“你是说,因为清屯之事?”

    杨一清微微点头道:“清屯是诱因。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朝廷中奸佞当道,朝政混乱。皇上宠信佞臣,荒废了政务,给了佞臣以把持朝政的机会,纵容了一些人胡作非为,搞乱了大明。如果我大明海清河晏,天下清平的话,朱寘鐇有什么胆量敢作乱?又怎会有这样一番浩劫?”

    张延龄皱眉道:“杨大人,你跟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朝政之事,我等勋戚可不管。况且,你指责皇上之过,怕是有些不妥。皇上年纪幼小,有些事并非他的过错。”

    杨一清看着张延龄道:“侯爷,你莫要误会。老夫并非埋怨皇上。皇上即位不久,年纪也幼小,许多事怪不得皇上。老夫说的是皇上身边之人。佞臣当道,此乃祸乱之源。”

    顿了顿,杨一清继续道:“侯爷,老夫之所以跟你说这些,乃是觉得侯爷是明理智慧之人。和其他勋贵大大的不同。恕我直言,勋戚之中,侯爷的格局和见识无人能及,甚至包括几位国公。我不是诋毁他们,勋戚自私自利,一心为自己谋利,这其实并非什么秘密。勋戚之中,有侯爷这样的人,将来或许会扭转别人对勋戚们的印象。”

    张延龄笑道:“你未免将我抬得太高了些。抬得越高,摔得越重,我可当不起。我张延龄其实也是自私自利之人。况且,你到底要说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杨一清沉声道:“侯爷,老夫明说了。刘瑾之徒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迟早会毁了我大明社稷。朱寘鐇之乱只是开始,后面定还有祸事发生。这会毁了我大明。皇上年幼,无法分辨是非,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必须要做出决断。刘瑾不除,天下难安。”

    张延龄皱眉道:“除刘瑾?怎么除?”

    杨一清道:“眼下难道不是机会?朱寘鐇之乱,正是契机。朱寘鐇起兵檄文上,历数刘瑾之罪。虽然那是托词,但这一点正好可以为我们所用。此次宁夏镇清屯之事,正是由刘瑾而起。老夫是这么想的,此次叛乱之事,定是需要追责的,不能任由刘瑾糊弄过去。侯爷可和我外廷联手,共同发起弹劾,以此次叛乱之事为契机,一举掀翻刘瑾。此番叛乱,皇上必是心有余悸的。只要皇上明白,刘瑾必须除掉,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皇上定会下定决心。勋戚和外庭联手,特别是你我联手,此时必能奏效。”

    张延龄皱眉道:“就这么简单?莫非你忘了当初弹劾八虎之事?”

    杨一清道:“此一时彼一时,这一次情形不同。我认为必会成功。或者起码能够让刘瑾收敛。刘瑾只要把持朝政一日,外廷和你们勋戚之家便要受其压制。朝廷便永无宁日。这一次谷大用他们行为反常,意图对你不利,你难道不明白这是刘瑾暗中指使么?所以于公于私,都需要扳倒刘瑾。你觉得如何?”

    张延龄沉吟着,杨一清满怀期待的看着张延龄,以为张延龄心动了。

    却听张延龄缓缓说道:“杨大人,抱歉的很,恕我不能这么做。”

    杨一清满脸失望,问道:“为何?你为何不愿意这么做?你是害怕刘瑾么?”

    张延龄微笑道:“对,我怕他。上次因为帮了你们外廷纾困,他已经对我不满了,我可不想再得罪他。杨大人,你看错我了。我和其他勋戚并无不同,我们只想着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快活的很。刘瑾再大胆,我们勋戚之家他也不敢惹。我们不惹他,他自不敢惹我们。至于江山社稷的事情,更是轮不到我们勋戚操心。我们一向是不参合朝政之事的,我们也没那个本事。”

    杨一清楞了片刻,面色变冷,沉声道:“看来老夫确实是看错了侯爷了,本以为侯爷是做大事的人的,没想到却也是畏首畏尾之人。”

    张延龄大笑道:“杨大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话要说么?若无他事,我可要走了。”

    杨一清皱眉不语。张延龄笑着拱了拱手,大步走回官道,沉声喝道:“准备出发。”

    张隐陈式一齐声应诺,立刻大声喝令。众将领飞身上马,张延龄也飞身上了马。对着众官员将领团团作揖道:“诸位,延龄告辞了。咱们后会有期。”

    仇钺等人纷纷拱手道:“侯爷一路顺风。”

    张延龄笑着点头,拨转马头。号角声响起,数千骑兵缓缓开拔,马儿由慢及快,很快便烟尘滚滚,疾驰而去。

    南城城头上,一袭红裙的朱清仪悄然而立,目送骑兵远去,泪水流满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