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大明威宁侯 > 第三百一十八章 各有心思

第三百一十八章 各有心思

则呢?攻城确实不是咱们擅长的,二来,皇帝还不差饿兵,太师,您说是不是?”

    他这是在打圆场,阿鲁台很生气,但也自己现在要是强行命令,反而引起动乱,气得暗暗咬牙,找机会再收拾他们。同意了老人的主张。他们二十万大军就在兴和驻扎,等待明军的到来。

    谷</span>  ————

    大军出征,需要担心的问题很多,首先是路线问题,古代没有导航,全靠探子探路。而且朱棣身体问题,大军的速度比较缓慢。

    还有比如粮食与饮水的供给,部队的排序,辎重部队能不能跟上。这次出征,朱棣带了三千营、神机营,二百门大炮。

    古代的卫生条件落后,大量的军队聚集在一起,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这种情况下,疫病最容易在军中滋生,爆发疫情简直太常见了,最严重的甚至导致整个军队全军覆没。

    朱棣二十万大军共同出征,虽然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三部分,前后绵延几十里,但人员依然十分密集,大军还没有抵达兴和,军中就忽然爆发出了疟疾!

    “陛下,军中瘟疫严重,已经有三营兵马都发现了疫情,若是再不想办法的话,恐怕就要扩散到全军了!”安远侯柳升一头冷汗的向朱棣禀报,他大气都不敢出,剿灭白莲教他大败而归,被关在牢里,这次是出来戴罪立功的。

    “全都隔离起来,让军医去医治,严禁任何人与他们接触!”朱棣一张脸满是铁青的命令道,他也没想到自己出师不利,这才刚出兵,竟然遇到了疫病的阻挡。其实很正常的事,因为以前朱棣在当燕王时,军队主要是在北方生活,从北方出兵,大家适应气候。

    而这次的中央军队,大部分习惯了南方。所以到了北方,水土不服,最容易爆发病情。

    这就是朱棣执意迁都的原因之一。

    “已经隔离了,不过臣觉得没什么用,最初的瘟疫出现时,我就已经下令将病人隔离,免得传染给别人,可依然没挡住疫情的传播,臣以为,必须采取措施,处死染病的兵士,烧了掩埋。”柳升道,说到最后也露出无奈的神色。

    “不可,感染者众多,杀了有损天理,还没到兴和,咱们将士就已经损失一层了,人心惶惶,拿什么打仗。”陈远急忙阻止。他知道历史上在军队里,染上瘟疫几乎就是判了死刑,最粗鲁的方法杀了染上瘟疫的掩埋,虽然极其不人道,可是最是保存军队最无奈的办法。

    “军中的大夫呢,他们有没有治疗的办法?”朱棣再次沉声问道。

    “大夫已经看过了,说是疟疾,而且还是恶疟,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还好,可人数太多,药品稀缺,他们根本治不过来!”

    恶疟,就是指死亡率极高的疟疾,恶疟这个名字对古人来说几乎就相当于瘟神。

    “可恶!”朱棣闻言也重重的一拍桌子,二十万大军,这可是他手中全部的精锐,若是全都病倒在路上,恐怕不但北征要泡汤,甚至可能会动摇他的统治,动摇朱家的江山,他有些怀疑,自己出征是不是太草率了些。

    “陛下莫慌,臣早有安排。”

    “哦?”

    “不瞒陛下,臣的夫人的娘家这几年在顺天做药材生意,已经收购了大量的青蒿,砒石,毛茸等草药,臣为了以防万一,交代他们保管好,这些药物平时用不着,只要陛下下令,立刻就可送到军中来。”

    朱棣大喜:“好,太好了,退之,还是你想得周到。来人。”

    “在。”

    “立即给董家传令,朕赐他们做官商,药物按市价算,立即送到前线来。”

    “臣代岳父感谢陛下。”

    “你大功一件,这是该赏赐的。退之,解决了行军瘟疫问题,你认为,阿鲁台八十万大军下一步行动如何?”朱棣看着墙上的地图道。

    陈远沉吟了片刻:“阿鲁台号称八十万大军,但是以探子汇报的钱粮消耗来看,臣估计,最多二十万大军,鞑靼也不是铁板的一块,他们分成很多部落。补给却是各自补给,难免会出现矛盾,而且我们其他地方也做了防备,所以对于进军的问题会暂缓。估计一直待在兴和一带。”

    朱棣点头道:“你说的不错,朕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骑兵不善于攻城,就得等咱们到了兴和,那里是平原,善于他们骑兵发挥。”

    “是,骑兵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咱们的骑兵也不差。”

    “陛下,到了兴和,请让臣带骑兵冲锋,让他们悄悄咱们的厉害。”柳升请战。

    “不可。”陈远又打断了他。

    柳升瞪着陈远,这个年轻人怎么老是打断自己。

    “哦?退之有什么想法?”朱棣询问。

    “陛下,咱们打仗,打的是钱粮,拼的是人命。咱们的骑兵是不弱,可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这种事不行,仗不是这么打的,咱们有二百门大炮,可以远程攻击,为何不用?以大炮阻击,打击其士气,弓箭手射之,缓解他们的攻势,再让骑兵冲锋,给敌人最大的打击,才是我们的目的。”

    朱棣呵呵道:“说的不错,柳升,亏你还在军中待了那么多年,身经百战,不知道多动动脑子。”

    柳升一张脸涨成猪肝色,呐呐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