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两百三十四章 军权下放

第两百三十四章 军权下放

   长安存粮三十七万石,还是在扣除各项用度之后的盈余,小规模扩军是够了。

    韩偓、赵崇凝对此也没有意见。

    当年李茂贞只凭凤翔和山南西道,就弄出十万大军。

    七万战军,对如今的唐廷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

    不过摆在李晔面前的问题是,随着军功的增多,远远超出了指挥使控制的兵力。

    唐末五代正处在巨大的转型期,军制也比较混乱。

    李晔原定一都为五百人,设都头,但实际上大战之时,很多都超过一千人。

    一指挥为三千人,而如今的几个指挥使,如高行周、杨师厚所部超过万人。

    兵制和兵权是唐末无法回避的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唐军今后的发展。

    唐末各藩镇其实也都在演变之中,如节度使掌握军政财三权,但军权实际上操控在都知兵马使手上,一般节度使都是以自己和儿子兼任,或者干脆不设此职。

    无论设不设此职,军权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绕不过去的坎儿。

    并非不相信杨师厚、周云翼、高行周等人的忠诚。

    而是五代这个大环境,即使将领忠心耿耿,也会被部下推着造反。

    李嗣源和郭威都是经典案例。

    利益驱使底层以下克上,权力面前,君臣父子都靠边站。

    当然,李晔可以为了自己以及后代的皇位稳固,学习大宋,以文御武,挥刀自宫,让大宋提前到来,牺牲整个民族的朝气,换一家一姓之昌荣。

    但,这不是李晔想要的。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稳定和繁荣,如同沙楼一样,一戳就倒。

    即使他的灵魂依旧是个宅男,是个屌丝,也做不出如此无耻的事。

    李晔隐隐感觉自己来到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而且,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盲目套用前后世的制度,只能是空中楼阁。

    王莽已经给出了明证。

    “今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

    全国土地全部收归国有,改称“王田”,禁止买卖,并按人均分配使用权。

    够先进了吧?土、改都玩出来了。

    最后被百姓们提着脑袋,“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人头还成了历代皇帝的收藏品,大概想研究一下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陛下?”李巨川轻声呼唤将李晔拉回了现实。

    阁中赵崇凝、韩偓、薛广衡都看着他。

    “擢升周云翼、高行周、杨师厚、李筠、拓跋云归为副都指挥使。”

    军权下放是迟早的事,有功不赏才是大问题。

    李晔一拍脑袋,看来还是武人们给自己的心理阴影太大了,才患得患失,这一路走来,也基本都是按照预期而来。

    没人天生想提着脑袋造反。

    还是那句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与其遮遮掩掩,还不如大大方方。

    只要抓住底层军心,再规范制度,左手皇城司,右手忠义堂,不信有谁能玩出花样来。

    至于以后?

    先复兴大唐再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