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大唐朝请郎 > 第387章 城南韦杜

第387章 城南韦杜

牟,字元均,出身不低。

    唐代豪门众多,比较有势力的就有九十八家,但都被五姓七望碾压,不能比。

    唯一能和五姓七望掰掰腕子的,也就是京兆六姓韦、裴、柳、薛、杨、杜。韦家是六姓之首,是继五姓七望之后的新顶级豪门。

    只是大唐一朝,韦家就出了十七位宰相,两个节度使,牛逼的不要不要的,甚至隐隐的有着天下第一氏的辉煌。

    韦渠牟祖上是韦氏分支,虽然不显,也是享受着韦氏蒙荫,妥妥的官好几代。

    他这个人挺有意思,年轻的时候做过道士,然后又跑去做和尚,三十好几了才不知道怎么想的,还俗出来做官,跑去韩滉那里做了个从事。

    他们家和韩滉家里是世交。这就是官宦子弟的优势了,不管怎么胡来怎么玩,想要编制了就可以马上到手,平步青云。

    那些寒窗苦读拼搏十年换个机会的,在这些子弟眼里都是渣渣。

    他跟了韩滉多年,被推举为四门博士,然后开始一路升迁,做到了太常卿,散金紫光禄大夫。

    按现代的说法,他也是唐代的诗人,不过并不是太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实在是太多了。但他的老师就比较出名。李白。

    有个不太着调的老师,所以也就能明白他为什么又当道士又当和尚三十六七才出来当官了。

    不过他的诗写的确实不太咋地,如果不是官做的大,估计我们都看不到。

    能留下大作的人,没有一个是家势小的,基本上都是大员重臣,包括李白和杜甫。

    李白是皇室,杜甫是京兆杜氏。城南韦杜,去天五尺,是和老韦家齐名的家族,出过十二个宰相。

    关键是韦杜两家还是世代交好的联姻家族,出来的宰相也基本上都是刚正清廉德学并举,名声特别好。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这是杜甫自己说的。

    说咱们那里官员特别多,只有老杜家和老韦家住在皇宫门口,你们家最近连着出三公啊,不愧是和俺家齐名去天五尺的家族。

    杜甫官不大,不是他做不大,是他一直在辞官胡搞追星,基本上一辈子没干过什么正事儿。

    你看他想上班了马上就能当节度参谋,缺钱了就马上能找守将要上几十两,那能是一般人吗?而且他也是没赶上好时候。

    话说回来,成都府的节度参谋,那也不能算是小官了,一般人努力一辈子能做得到么?

    他就是家族势力大了,轻狂,又受了李白的影响,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应该当宰相,不能踏实下来做事。

    李白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真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么?

    那他成天给皇帝献诗,给公主送诗,和王维争风吃醋的,干什么呢?玩啊?再说他自己是皇室,娶了两个宰相的女儿当老婆,谁是权贵?

    他如果不是权贵,不是皇室,你看他敢不敢折腾高力士。

    现代人都被宦官这个词给带歪了,高力士可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妥妥的一品大员,是内相。

    他就是在牢骚自己的官小了,想一步登天,这在大唐是不可能的。

    大唐干县令的皇室多了去了。蒙荫入仕简单,但能干到什么程度全得靠自己,得真能做事做出成绩来。

    这韦渠牟,在张军看来,就是第二个被李白这个损友影响太深的人。

    不过这会儿李白都死了好几十年了,韦渠牟也不再浪荡,虽然快四十了,但也是来得及,最后干到了太常寺卿,为九寺卿之首。

    虽然没有正式拜相,但也是小相公,有朝议的权力。

    他和谢清昼(皎然和尚),权德舆的关系比较好,也颇受颜真卿的夸赞。这么算的话,还算是张军的自己人。

    从事,就是幕僚,属于是地方主政官员的私聘人员,不在朝庭编制内,和历史上的从事史不是一回事儿。从事史就是唐代的参军事。

    虽然从事不是秩官,但都是和地方官长亲近,是很多蒙荫入仕的官宦子弟,还有吏考不过的贡举及第人员的第一选择。

    他们在地方长官身边干几年,取得赏识,然后就可以被举荐到朝庭上,起步就是正七品,一步到位。

    往往比正儿八经经过吏考分配的人员升官要快。

    韩滉的信不长,主要是给张军解释元琇被贬官的事情,说什么并不是出于私愤什么的,张军一个字都不信。

    不过特意写封信来解释,这个态度还算可以。而且这事儿和张军也确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他也不想掺合。

    漕运里面的东西,太复杂了,如果没有一锅端起的能力,就最不好不要去碰触。至少这会儿不行,张军相当清醒。

    这一块他肯定是要肃清的,但是至少要在拿了南诏封锁吐蕃之后。

    从秦开始,到隋定型,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漕运都是东西南北商货流通粮食周转的重要方式和通道。

    那是一块肥肉,也是一个大坑,涉及到了太多家族官员的利益,弊窦丛生,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韩滉把元琇贬谪,还真不一定就是他的态度,后面的豪门氏族也逃不脱干系。

    韩滉说,不知道张军和元琇有旧,事情出的也比较突然,这次就只能报歉了,以后大家多联系多沟通。

    对于张欲征元琇到凤翔任职一事,韩滉表示没有态度,凭张军安排。又说自己行伍多年,初履新职难免不周全,会慢慢改进。

    这就是有点扯蛋了,不过也能理解,肯定要找个理由解释一下嘛。

    大唐的地方主政官员,可以说刺史以上都是军伍出身,都可以叫将军,真正的文官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所有的上(赤)县,县令都是兼戎兵事的,本身也是武将。

    满朝四品以上官员,包括诸相,哪个没领过兵?

    不地这话也就是在心里想想,张军也不可能真怼回去,没有意义。老韩这个人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算比较正面。

    而且,他最多也就是个辅相,首宰的位置轮不到他,张军是肯定要推李皋上的。有李勉和李皋在上面压着,翻不起大浪。

    韩滉在信里没提韦渠牟,看来真就是让他送一趟信。张军还以为有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