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覆殷商 > 第229章地方改制

第229章地方改制

对自己起疑心?

    老头子们都说没事,但他还是不放心,没有立刻行事,而是先将此事报了上去。

    结果果然没出老头子的算计,上面不但允许了,还赞许了他一番,说他响应国家政策,为国解忧,并给他记了一功。

    这下扶乙总算放心了,立刻派出人手往周边大量购买女人。

    附近的势力也不是不缺女人,但白石乡出价很高,部落族长和方国贵人们经不住诱``惑,纷纷把自己手中的女奴高价卖了出去。

    扶乙很轻松的就买到了四百多个女奴隶,除了少部分太老的之外,其他全是能生养的。

    在光棍们看着大群女人眼冒绿光的时候,他当众宣布道:“愿意长久定居者,一人一个女人。不想留下的,没有女人。得到女人后又反悔的,死!”

    光棍都快急死了,想都不想就都嚷嚷着要留下来。

    于是扶乙一个女人也没留,全部分给了手下戍卒和新释之民。这下把白石乡的单身狗简直乐疯了,都迫不及待的搂着分到的女人钻窝棚去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有过怨言,大家都安心做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

    扶乙的乡长也政绩亮眼。

    白石山以西的汶下乡,作为白石乡的后盾,由长于兵事的公吴主掌。

    公吴本就是汶下邑的主官,改制后继续做汶下邑的乡长,是文官。

    汶下乡没有常备兵,却有两千多民众,一旦白石山有警,能立刻召集数百民兵前往支援。

    公吴还修整了通往白石山的道路,浑河边上又安置了一百多口渔民和十余条船,负责看守渡口和渡人。这些渔民是公吴特意从大泽邑调来的,只为能有船只接应来往之人。

    沿着汶水再往西是汶水乡。

    原本汶水邑的主官是牧臣,但这老家伙的心思全在畜牧之事上,不太理会其他事。

    上次战争时,汶水邑处于危机之中,准备疏散民众,这厮却只顾着牲畜,对国民漠不关心。

    多亏了正在汶水城官府作小官的祝髦出面维持,才没有闹出大乱子。

    此事过后,汶水民众对牧臣的印象极为糟糕,外来之人祝髦却刷了很高的声望,最后成了汶水乡的乡长。

    牧臣这货也不眼红,继续做自己的牧臣。

    话说现在牧臣一职划归了工部,是牧司司长,汶北牧场也成了工部下属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工部又派来了几个小官,户部也准备在财务人员培训完毕后就派驻牧场。

    牧臣受到了约束,越干越不爽,想以辞职相威胁,却又清楚自己和聂伤有怨,不敢说话。

    只能把不满闷在肚子里,将日常事务都交给了小官,自己每天埋头研究良种繁育之事。

    汶水乡治下的象邑依旧是村邑级别的,不过他们归军方管,还是原来的权力结构。

    最西边的大泽乡,因为有大量渔民水贼在,人口比前两个乡多一倍,城池也大一倍。

    大泽乡乡长也不出意外,是这里原来的主官仲柏。

    仲柏已经不是隶臣了,国主的奴隶作为资产,都划归了户部隶司。

    本来女秧还想把牧场和牲畜都抢过来,聂伤却认为畜牧是技术工种,必须要有专业人士掌管。所以坚决打回了老婆的提议,将牧场独立为国有企业,归工部管理。

    不过将来所有的国企,冶铜厂、陶器厂、木炭厂、造船厂、甲器厂、车厂、牧场等等,都会有户部派出的财务人员做监管,以防国有资产流失。

    大泽乡的人员构成主要有三部分。

    最多的是水上谋生的居民,沿着湖边一溜有六个渔村全是渔民。其中五个是渔民和水贼领主的地盘。这些人新附,不易惊动,官府没有任命村长,还是领主做村长。

    只有一个斗耆国水军正兵家属组成的村子委任了村长。他们大部分都是原宿国渔民,习惯了住在水边,所以没有进城住,还是住在城外水边。

    人口仅次于渔民的是斗耆国本土来的移民。移民们看上了汶北肥沃的土地,都是来种地的,自然不会跑到湖边低洼潮湿之地去。

    他们都在内陆腹地的平原上聚居,努力开垦着田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村落。等到第一年收获后,农民们扎稳了根基,将会是大泽乡的支柱力量。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国有企业的工匠及其家属。他们不种田,不打渔,不在野外寻食,只要为工厂劳作就能有饭吃,和其他两个群体明显的分别开来。

    大泽乡的国企就粗冶厂一个,却需要两百多个工匠和奴隶劳作,就这样还炼不及英国人不断送来的铜矿石,聂伤正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呢。

    这些工匠几乎都居住在城里,每天在城北的工厂区上下班,收入也高,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家人。

    工匠的待遇是国主特意提起来的,只要他们认真工作,这个铁饭碗就能祖祖辈辈一直传下去。

    这可把其他土里刨食、水里捞食的羡慕死了,人家有官府养着,不但旱涝保收,还不交税,真乃天下第一等的好事。

    大泽乡渔民太多,这些人常年在水上活动,又都自由散漫惯了,很难管理,所以仲柏的这个乡长比其他三个难当的多。

    但仲柏却是四个乡长中手腕最灵活的。他对几个渔民领主极力交好,经常一起吃酒饮宴,互相间称兄道弟,关系好的不得了。

    同时又请大将时不时的带着水军在几个渔村间来回巡视,并不规律的征召渔民练兵。渔民水贼们畏惧大将,桀骜不驯之徒皆被震慑,乖乖服从官府命令。

    由此全境皆安。不过要养活的官府官员却多了许多,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但聂伤认为相比官府带来的效率,这些成本是值得付出的。

    斗耆国目前只有不到五万人口,但是未来肯定会快速发展。国家制度的架子得前起搭好,官员多一点也更利于将来的扩张。

    (感谢书友小乔是臭猪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