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筑宋 > 第35章 父子相疑

第35章 父子相疑

 赵桓在耿南仲的怂恿下,对太上皇的猜忌,甚至已经到了要提防下毒的程度。

    “至是天甯节诣龙德宫上寿,上皇满饮乃复斟一杯以劝上。而大臣(耿南仲)蹑上之足,上坚辞不敢饮而退。

    上皇号哭入宫,翌日置黄榜於龙德宫前,捕间谍两宫语言者,赏钱三千贯,白身补承信郎。自是两宫之情不通矣。”

    赵佶算是彻底对他的这个儿子死心了。既然这样,那就走吧。金国已经攻破平定军,沟通河东、河北了。如今的汴京,当真不再是安全地方。

    不光是儿子不省心,时局也让赵佶绝望。儿子写给耶律余睹的蜡丸,他是后来才知道,当时就急的差点昏厥。老子刚犯完的错,如何儿子又要重复作死?当真是亲生的啊!

    然而无论自己如何苦口婆心,儿子也只是面上应付一二,转脸就把自己的内侍换了个遍,甚至“遣带御器械王球领殿内带甲亲从官一百人,迎奉太上皇帝入居延福宫。”

    自此父子不得相见了,关他爹禁闭了?“吾今日始知尧舜故事也!”赵佶对着老妻郑皇后苦笑不已。

    春天时候金兵南下,短短月余就围困了太原。燕京惨败,成了一座孤城。河北之地,风声鹤唳。那时童贯悄悄传来的消息,很是不妙。

    河北那十几万兵,早已烂到骨子里。就算新近得了海州些须装备,他们能守住几座孤城就不错了。以金国铁骑之锋锐,想要绕过河北城池直下汴京,也就十天半月的事情。

    而汴京却无险可守!要说汴京城水运发达,财货充盈,这是它能做都城的最大倚仗。但它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都城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极易遭受攻击。

    童贯的意思,咱们还是迁都吧。实在官家要一根筋地赖在汴京,天子守社稷,那么也该早立太子。然后太上皇携带太子南下金陵,也可以更好地为汴京筹备军需、钱粮。

    因为童贯说的很对,金国这次南下的目的,除了汴京之外,就该是海州了。金国人不可能不知道海州的重要性,到时候必然会有一番腥风血雨的大战。

    这场宋金之间的大战,不是在汴京,就一定是在海州。鉴于汴京的守备羸弱,很难阻得了金兵,沦陷也就一两个月的事情。

    所以?童贯认为宋金之间在海州大战的可能性极高。那时候,海州自顾不暇,他可就顾不上大宋了,而金国也绝无余力再下东南。

    海州兵微将寡,把它拉出来对战金兵未必可行。可它就要龟缩在海州一隅之地抗战,金国也没有那么好的牙口。等到战事僵持不下时,太上皇就可以在东南出面讲和了。

    无论如何,女真人对太上皇的观感还是颇多尊重。特别是在官家作死想要策反耶律余睹之后,金国对大宋官家的轻忽藐视,已经令人发指。

    此外,童贯还转来赋闲在家的蔡京一卷“手抄”,却是前代重臣司马光的大作《资治通鉴》抄本,那一段,《赵主父武灵王传》。

    赵佶读吧,心如刀割。赵武灵王主持变法,曾以胡服骑射使赵国兵峰冠甲天下。可他中年内禅退位,还想要一分国土使二子分治,终于酿成大祸。

    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权开始束甲相攻,而赵武灵王却在沙丘之乱中被活活饿死。赵佶如今也是壮年内禅,此前更加喋喋不休想要“训政”,无疑已经使儿子赵桓猜忌自己了。

    那么继续下去,可就真要走赵武灵王的老路啦。蔡京八十多岁了,两眼已瞎,说是他的手卷,不如说是他在规劝太上皇早点离开是非之地。

    蔡家满门几百口都被豢养在汴京城里,周边都是不怀好意的眼神,那里还能安心过日子?特别是官家尽废新法,平反司马光之后,蔡家财货六千万贯的传言开始到处传播。

    这是官家想要动一动自己的意思了!蔡京只是人老眼瞎,可他的心里面还在亮堂着呢。所以才会请托到童贯那里去,想要借着太上皇南巡时候一起跟去,摆脱汴京的危殆。

    童贯别看贵为广阳郡王,而且手上军权在握,但他的本质依然只是个宦官。官家真要下决心弄死他,无非就是帮他换一种死法而已,他是一点反抗的余力都没有。

    护送太上皇南下,让汴京官家对他鞭长莫及,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其他高俅这样的靠边官员,心思也是类似。总之这些人最后的结论就是汴京不可持,咱们赶紧跑路吧。

    然而童贯的胜捷军护送太上皇南下后,用谁来隔阻郭药师和汴京的空挡,就是个巨大的麻烦。吴敏听到钱伯言提醒后,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