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筑宋 > 第180章 兵戈无备岂可一战

第180章 兵戈无备岂可一战

有两百万人在消费海州的各种物产和服务。汴京的消费人口超过百万,几乎达到汴京城总人口的七成。

    此外,京东两路的消费人口近三百万,广东、福建三路七十万人口,蜀中四路三十万人口,高丽三十万人口,甚至金国都有十万人口在消费海州物产。

    七八百万的人口支撑六万兵,那是足以应付有余了。

    此外,徐州、兖州的投入也陆续开始产出。利国监和莱芜监放在大宋手里才能生发多少东西?可是放在洪七的手里改造一下,立马就要财源滚滚了。

    徐州、兖州的煤铁储量,哪怕放在后世都是庞然大物,何况大宋那个时代?一年才有六十吨精铁产能,放在后世连个小作坊都算不上,甚至大铁厂里的一炉铁水就给解决了。

    现在,徐州的利国监、兖州的莱芜监都已收入海州掌握了。安宁甚至连抵押物都已在此前与康王赵构谈妥,前任官家的玉玺大章都盖的很清晰,由不得你赵桓翻供。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拨水愈光明,烁玉流金是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是苏轼昔日路过徐州,看到利国监宏大的冶炼场面,赋诗赞美的场景。利国监冶铁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合计工匠四千余,岁出精铁千石。

    此外兖州莱芜监设冶场十八座,有千余冶炼工匠,岁课铁二百多石,其中精钢五十石。又有昔日吕正臣者,善冶炼,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家爨户御,其器皆吕氏作也。

    如今的吕氏冶炼,也早已被洪七出了大价钱收购下来,并入了莱芜监。吕氏的匠人们,也被安置去了郁洲岛,专事技术研发创新去。

    没办法,蒋干、何叔乙虽然聪慧能干,毕竟年纪还是太小。一些力气活,还要找些内行的工匠参与其间。何况,金兀术的细作厉害,他们也在到处找铁器装备军中。

    随着海州炼钢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更新加快,海州采矿、炼钢的成本也在直线下降。

    甚至军工产品的加工,也因为引进了水力、蓄力,流水线加工制造工艺日渐成熟。那些发运出去的装备看着高大上,实际成本却比大宋那些普通弓箭、刀枪还要便宜。

    单纯从形式看上,海州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再有两年,海州军力就能达到八万人的规模。而大宋的可战之兵,拉出二三十万大军来,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要知道,那可都是实额满编,装备了海州军械、按照靖海忠义社训练法子操演两年的兵!估计那时候,就该轮着安宁坐在青州敲诈他金兀术了。

    所以?眼下就慢慢拖延着好了。一年的岁币一百六万贯不够?那就两百万贯,三百万贯也不是不可以。

    甚至真就给他七百万贯又如何?!左右三年后,这些钱都从他辽东收回来,有甚担心的?

    这几乎就是安宁眼下能够做到的最大努力了。大宋就是这么个烂摊子,作死的事情不断挑战安宁的底线。然后他就在一点点的忍耐中退缩,日渐猥琐。

    若非陈丽卿怀孕的事情再次给他带来狂喜,安宁甚至还要继续落魄下去。在在却由不得他不去振作,有了新生命,就会有新的期盼和兴奋在支撑。

    甚至哪怕如今朝廷付钱的嘴脸如此不堪?管他呢,继续拿去租借、抵押好了。这些东西不会涉及朝廷的税赋、归属问题,只是一些民间借贷纠纷而已。

    早在宣和七年六月,康王赵构就引武功大夫韩世忠部三千众驰援河东,驻阳曲县。此后就以韩世忠守石岭关,康王自帅亲卫驻赤塘关,招募地方弓手万余义军。

    赵构又从中拣选三千余众,皆以海州军法抓紧训练,甚至连教官,都要从靖海忠义社请来。赵构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黑漆漆的甲胄,刀枪不入。黑漆漆的钢臂弩,临阵可发五箭,比神臂弓多两箭,射程远三十步!这就意味着,弓箭手被迅速增加了一倍的临阵打击能力呢。

    最恐怖的是,新军弓箭手装备的全是钢臂弩!压根没有那种百十步射程的军中弓箭。装备的长枪可以轻易戳破西军或金兵的铠甲,长刀可以把对手的兵器一刀两断!

    赵构自海州运来的军械之精良,训练之严酷,都让太原赶来劳军的张孝纯、王禀等人新奇不已,详细打听采买渠道、价钱,以及支付的具体细节。

    不过这也太奢侈了吧?王禀吧嗒、吧嗒嘴巴,表示羡慕。不过等到康王所部练习投掷的时候,王禀甚至连吃惊都无法做到。

    “天雷!”王禀这才真的相信,康王不是来作秀的。

    康王,真的是来备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