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 沿海诸州

洲八旗和汉军八旗,都留守驻防在贵阳、都匀、昆明、永昌、腾越等大城要地,而那些四处攻城掠地收刮物资的军队,不过是一些来自湖广巴蜀绿营兵而已。

    显然,与“真满洲”兵相比,这些收编自闯王张献忠部和残明军队的绿营兵们,战斗力并不强,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对于那些已经完全绝望且毫无抵抗意志的残明州县和手无寸铁的百姓而言,满清的绿营兵们仍然是一个强悍的存在,虽然他们正经打仗不怎么样,但是趁着大胜的声势夺州占县,顺带打劫掠夺老百姓的能力却很强。

    按照大清军制,绿营属于地方军,因为不是满洲嫡系,这群人是比“汉军八旗”待遇还差的“杂牌军”。

    因此每遇战事,绿营兵们往往要趁机掠夺民财作为补偿,所以相较之那些“正规军”,杂牌的绿营反而对百姓更凶狠,也更贪婪,军纪也更败坏。

    显然朝廷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既然有了朝廷的纵容,于是绿营兵就更加的变本加厉,更有甚者还经常会杀良冒功,朝廷为了息事宁人,经常也不加审视,因此反而给人以这些绿营颇有战斗力的印象。

    如今,这群绿营兵们就这样一路烧杀掠劫着冲过来了。

    这就可怜了钦廉雷高诸州的残明军民们,因为天子“西狩缅甸”,顿失犄角,人心实际上已经大散,各路州县皆闻风丧胆,根本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

    每当清军接近,军民们只是惊慌失措地四处流散,在这种局面下,统领沿海诸州的陈上川居然一时束手无策,眼看着无法支撑局面,陈上川只好打起退避海岛的主意。

    然而,事实证明陈上川也不是草包,清军的情况,特别是绿营的虚实很快就被他探得,过了大约一年之后,陈大将军终于开始组织反击。

    果然绿营打劫老百姓很凶,但真遇到敢打的,结局当然就是不敌溃败。

    因此,尽管从总的形式上看,大清确实势大,但是具体到这偏远的沿海诸州,在旧世界的历史上,陈上川和大清在这西南一隅的沿海地区还将继续缠斗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大清朝廷对这一带并没有完全控制,特别是在迁海令实施期间。

    在旧世界的历史上,沿海诸州的主要州城要地均在朝廷的手里,但其偏远州县、沿海岛屿等地仍然是鞭长莫及。

    后来,陈上川收复了部分失地后,在当地休养生息,四处做生意,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加上朝廷在南方面对三藩,多力有不逮,而陈上川也为了生存,同时与西边的吴三桂和东边的郑成功都有或暗或明的来往,他不仅公开接受郑家的封官,也暗中维持与滇地的贸易----直到三藩起事,陈还接受了吴的封号。

    总而言之,在旧世界,在这沿海诸州,胶着割据的混乱局面直到三藩之乱之乱被平息后才结束。

    到了那时,陈上川才真正面临独力难支的局面,最后不得不远遁安南的广南国,投靠了后黎朝的阮主,替安南国主戊守南境去了。

    当然了,这是旧世界的历史,此时此刻李代二人都认为,如今我们来了,陈上川反击的时间将会提前,而且我们最终是不可能放任这位“抗清义士”(火塘俱乐部人士语)带着船只部属去便宜那个安南阮主的。

    当然了,李代二人也清楚,眼前的局面确实有些复杂危机,但并非无解,显然这两位也不能直接对在座的各位说,我们知道历史,那些清军其实就是一群只会打劫老百姓的绿营兵,不足为虑云云,只能想出来另外一套说辞来引导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