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大唐孽子 > 第1553章 大唐邮局(习惯性万字大章了)

第1553章 大唐邮局(习惯性万字大章了)

    大唐的商业发展,如今是日新月异。

    各种各样的新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当然了,这些刚刚兴建的作坊,对大唐的赋税收入没有特别大的贡献。

    但是因为这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展会的举办,让很多作坊的销售额都暴增。

    最近一个月的销售额,比往年两个月的都还要高。

    虽然不是每个作坊都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工商业繁荣的景象,却是许多人都能感受到。

    “太子殿下,长安城今年一到四月的赋税收入已经初步统计出来了。

    从目前初步的数据来看,今年的赋税收入相比去年有了三成的增幅,并且四月份的增幅明显高于之前三个月,几乎就是比往年上涨了八成之多。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长安城今年的赋税收入比去年增加五成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可以更高。

    这在历年的统计之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户部尚书唐俭拿着一本汇总的数据表来到了李宽面前,汇报了一个好消息。

    这些年,他这个户部尚书的日子过得可是很不错。

    虽然朝廷的支出在不断增加,但是赋税收入的增幅也是很不错。

    这么一来,他这个户部尚书的工作就好做很多了。

    今年要不是长安城到凉州的铁路修建耗费巨大,他这个户部尚书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管钱的人,只要钱足够多,就可以过得很爽。

    要是没有钱,天天都要想着筹集钱财,那么日子可就难过了。

    “哦?往年的增幅不是一般都只有两成左右吗?

    为何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是只有长安城这样,还是其他州县都有类似的情况?”

    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来说,多几个点和少几个点的增幅,影响其实挺大的。

    主要是这个基数很大,差几个点就差很多。

    大唐的赋税在贞观二十年的时候首次突破了五千万贯。

    然后在贞观二十一年就直接突破了六千万贯。

    按照现在的趋势,今年突破八千万贯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明年就有望首次突破一亿贯钱。

    这个时候,几个点的差异就是几百贯钱。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几百万贯钱能够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至少用来修建水泥道路的话,足够修建一条重要州府之间的主干道了。

    “目前只是统计的长安城的情况,其他地方的情况可能会比长安城差一点,但是也不会差的特别多。

    特别像是登州、凉州、扬州、杭州等地,增幅很可能可以接近长安城。

    至于四月份的增幅远高于前面几个月,下官认为应该是展览会的功劳。”

    唐俭虽然在大唐朝堂上的存在感没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那么强,但是人家也是响当当的一放大佬,能力还是有的。

    再说了,哪怕是他的能力差一点,户部那么多的官员胥吏,总有能力强的。

    所以对于这个赋税数据的变化,户部早就分析完成了。

    “展览会的功劳?展览会对我们的赋税收入有什么影响吗?”

    最近举办了很多展览会,这个事情李宽是知道的。

    不过他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的多。

    大多数时候,他只知道最近发生了某件事,但是这件事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影响,他就不一定知道了。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又不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自然就要睡觉的。

    “这个影响可就大了!

    通过这个展览会,大家对于很多自己以前想要购买但是一直买不到的东西,突然发现了合适的选择,所以就开始购买。

    通过这个展览会,不少商家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没有办法实施,现在也变成了可能。

    通过这个展览会,很多人本来只是去看一看凑热闹的,但是却是发现了新的商机,开始扩大自己作坊的规模或者经营种类。

    如此种种,但凡是参加了展览会的铺子或者作坊,这段时间的业务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他们不断的招募人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都是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赋税收入的。”

    唐俭简单的解释了一下赋税收入变化的原因。

    “哦?没想到这个展览会还有这个功劳啊。

    难怪王富贵之前跟我汇报说要单独修建一座展览馆。

    现在看来,这个展览馆还真是很有必要的。”

    李宽前世虽然也参加过车展这些展览会。

    不过,那个时候看车展,主要是冲着车模去的。

    特别是早些年对车模的穿着没有特别多限制的时候,那是一个比一个穿的少,还真是搞不懂大家是去看车的,还是看车模的。

    后面车模少了,观看车展的人数也就明显有了下降。

    李宽来到大唐前的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再去参加车展了。

    “现在我们大唐的作坊越来越多,但是各个作坊的情况,除了相熟的人之外,大部分都不为人知。

    可能某个掌柜明明对某种零件有很迫切的需求,但是却是没有及时的找到相关的生产作坊,最终选择了一个不是很好的选择,甚至是取消了原本的规划。

    但是同个这个展览会,我们就可以让很多的作坊之间彼此知道对方的情况。

    至少知道这些作坊是做什么的。

    如果自己有什么需求的时候,立马就可以想到有哪些作坊的存在,可以去上门沟通一下。

    我听说王掌柜每次举办展览会的时候,都会安排伙计详细的记录各个参展作坊的情况。

    然后汇总印刷成一个册子,赠送给各个参展的商家。

    这个小册子,如今已经成为了许多作坊主的宝贝呢。”

    唐俭把自己了解的一个趣事说了出来。

    虽然大唐的报刊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整个大唐社会的信息流通,还是比较缓慢的。

    特别是各个跨行业的作坊之间的信息流通,就更加缓慢了。

    哪怕是到了后世,只要不是那些大企业的消息,哪怕是同行的人,也不见得知道其他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

    更加不用说现在的大唐了。

    王富贵搞出来的那个小册子,虽然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毕竟算是收集了一批作坊的信息,能够让相关的人员知道行业的情况。

    之后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聚会、沟通,自然就能有力的促进沟通。

    “唐尚书,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大唐各个州县之间的信息沟通太不方便了?

    这些参展的作坊和铺子,大部分都是长安城的。

    哪怕是如此,各个作坊之间的很多信息也是不了解的。

    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是有许多,但是信息流通不方便应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涉及到跨道之间的信息流通,除了一些大商家之外,要想送个信息去到其他的道,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普通的商家离开家乡之后,要想跟家中通一下消息,也是非常的麻烦,成本也是非常的高昂。

    这个情况,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解决办法呢?”

    跟唐俭的交流之中,李宽想到了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自己贵为大唐太子,下面有情报调查局来转么收集消息,有信鸽负责送信,所以才勉强做到了解天下大事。

    但是其他人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眼下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更加没有电脑,要想快速的沟通,显然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但是至少比较原始的信件,得想办法解决吧?

    “太子殿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千古年来就是这样。

    从秦朝开始,朝廷为了解决公文传递的问题,就开始成立了驿站。

    如今我们大唐的驿站几经发展,已经比之前强大很多,各地的公文已经能够比较顺利的到达长安城了。

    但是对于普通商家和百姓来说,除非安排专门的伙计,或者是有老乡正好回家,要不然的话是很难传递家书回去的。”

    唐俭这话,说的中规中矩。

    如果是换成其他的人听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反正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又不是大唐才如此。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说明家书传递不顺畅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李宽显然是不这么认为的。

    “不,这样是不够的!

    朝廷的公文能够通过驿站来传递,那么普通百姓的信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驿站来解决呢?

    伴随着大唐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以前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居住的县,所以大部分人对于信件的传递,其实是没有需求的。

    可是现在不同了,很多背井离乡的百姓,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家里报个平安。”

    李宽的这话说完之后,唐俭就立马感到有麻烦事朝着自己招手了。

    千百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想要解决的话,肯定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太子殿下,虽然通过努力,大唐百姓的识字率比前朝有了提高。

    特别是在长安城,很多人都能识文断字了。

    当时放眼大唐,大部分的百姓其实还是不识字的。

    哪怕是他们可以传递书信,大家也都不会写,不会看,这方面的需求,应该也不见得有那么旺盛吧?”

    唐俭的这个观点,应该也是代表了不少人的意见的。

    整个大唐,九成以上的人应该还是不识字的。

    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写信也好,看信也好,显然都是一个问题。

    “你说的没有错,确实很多人都不识字。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家书啊。

    不识字可以找到识字的人去写,看不懂信件,可以找能够看懂的人去看。

    每个乡村,总能找到一两个识字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让家书能够顺利传递到大唐的各地,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李宽一边说着话,一边想着到底怎么把大唐的邮政系统给建设起来。

    虽然已经有了驿站了,但是那主要是在各个州县之间起到传递作用。

    要想让每个百姓寄出去的信件都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显然单靠现在的驿站是绝对不够的。

    这时候,李宽想到了后世八九十年的邮差。

    虽然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邮差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摩托车的邮差,是各个乡镇村落中最受欢迎的一批人。

    八毛钱的邮票就可以将信件寄送到全国各地。

    六毛钱的邮票就可以将信件寄送到全市各地。

    这个价格是几十年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当然了,等到李宽来到大唐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寄过信件了。

    那时候的信件市场已经基本上被电子邮件等东西给取代了。

    或者是被各个快递公司给取代了。

    李宽现在想要在大唐建设去信件和快递传递系统,显然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但是这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新官上任三把火。

    李宽的第一把火是人口调查,现在已经在开始展开了。

    很多人都在想着李宽的第二把火会是什么。

    现在看来,把信件的传递,把大唐的邮政系统给建设起来,这就是第二把火。

    这个东西对于大唐的商业流通也好,对于百姓的信息交流也好,都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的。

    “太子殿下,如果真的要实现家书的顺利传递,让所有百姓的家书都能及时的送到对应的人手中,那么需要的驿站数量就至少要增加好几倍。

    并且这个家书传递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一般的百姓也不见得能够承受的起。”

    唐俭沉默了片刻之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大唐的驿卒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是你架不住数量多啊。

    假如一个驿卒要专门送一封信件到某个乡下的小村落。

    按照现在大唐的交通环境,很可能一天的时间都不够。

    哪怕就是不考虑路上的风险,顺利的花费几天时间把一封信件送到了对方的手中。

    那么这个信件的传递费用要怎么收取呢?

    不收钱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那样的话,那么不管增加做少驿卒都不够的。

    但是收钱的话,这么一封信的传递成本可能高达几十文钱,甚至几百文钱。

    普通百姓谁能承受的了?

    并且,这个传递成本,由谁来承担,也是一个问题。

    心中满怀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唐俭觉得很是头大。

    因为从李宽的语气里头,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事情估计是很难做也要去做的了。

    “驿卒的数量自然是需要增加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这也算是扩展了一个行业,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

    至于你说的传递成本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比较高的。

    但是伴随着这个系统的发展,大家意识到了他的好处之后,邮寄信件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的。

    到时候一个驿卒送信去某个乡镇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数十封,甚至是数百封的信件一起送。

    分摊到每封信的成本上面就没有那么高了。

    另外,我们可以把这个驿站进行一些改革,成立大唐邮局专门负责所有信件的传递。

    在每个州府有州府的邮局,在每个县里头有每个县的邮局。

    甚至在每个乡镇都可以招募一些兼职或者专职的人员来帮忙送信。

    相关的成本,邮寄信件的人承担一部分,朝廷补贴一部分。

    朝廷现在的赋税收入不是增加的很快吗?我觉得今年就可以专门的拿出几百万贯钱出来,先把大唐邮局的框架给搭起来,试着开始运营起来。

    让百姓们见识到他的好处之后,自然就可以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

    指不定过个几年的时间,大唐邮局的业务量上来之后,不仅不需要朝廷补贴钱财,还能给户部挣点钱呢。”

    李宽终究还是把大唐邮局的事情正式的抛给了唐俭。

    虽然心中在叹气,但是唐俭却是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

    至于李宽说的以后可能可以挣钱的事情,他是压根不信的。

    “太子殿下,拿出一笔钱来成立大唐邮局,在各地把架构组建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大唐邮局关系到各个州县的很多分支机构,又涉及到百姓们的贴身利益。

    很多事情要怎么办理,微臣还需要回去召集人员讨论一下。

    要不然到时候好事变成坏事,那就辜负了太子殿下的一番好意了。”

    唐俭这话说的倒也没有毛病。

    不过李宽很了解这个时候官员的工作效率。

    唐俭说是回去讨论,谁知道什么时候有讨论结果?

    这要是拖个几个月时间,第二把火就显得有点不旺盛了。

    “大唐邮局的成立,自然是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个州县的衙门配合。

    这里面的人员虽然不是朝廷的官员,但是也算是隶属于户部的一个机构。

    这些人在大唐邮局工作,也算是为朝廷办事。

    各个州及以上的机构的负责人,可以保留官员身份。

    其他人员可以从各个书院或者当地的胥吏、百姓之中招募。

    其他有什么具体的问题,你但凡是已经想到的,都可以先说出来,看看我能不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很显然,李宽是要逼着唐俭赶紧把活给干利索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信件的传递,人家商家或者百姓会选择我们大唐邮局,自然是因为我们大唐邮局的收费比较有优势,他们传递信件更加方便。

    但是这个收费,到底要怎么定,然后我们怎么收,百姓们的信件怎么给到我们,这都是一个问题呢。”

    唐俭心中再次叹了一口气,不过却是只能打起精神,认真的开始思考,并且把自己想到的问题给抛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