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朕法 > 第三百二十六章争吵

第三百二十六章争吵

鼎,夺回帝位,即使夺不回帝位,也不能让刘焌轻易的篡取帝位,得让蜀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短时间内,对我大汉构不成威胁!”

    众大臣闻言,又见王秦轻轻的点头赞同,迅速的意识到王秦的心思是支持救援刘鼎的。

    于是,他们略微思索一番,不少人又改变了风向,附和许平的意见,认为救援刘鼎,是一件极为有利的好事。

    但也有人,自然固守己见,不赞同救援刘鼎。

    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姚中书、郭树平。

    二人都是王秦身边的老臣,如今更是官居要职,有极重的份量。

    姚中书道“大汉初立,百废待兴,陛下之前也说了,当集中全力,优先发展国内的民生经济,三年之内,不动一兵一卒,保持和平稳定状态,如今才过了一个月,就又要动兵。”

    “虽然许大人说的有理,但臣不认同,依大汉当前之国情,实在不宜再动刀戈!”

    郭树平与姚中书最早都是湖郡小吏,后来归顺王秦,得于平步青云,才有今日这般地位,因此两人在政治上是同盟关系。

    姚中书反对发兵,郭树平也不例外。

    郭树平当即出声“不错,我大汉是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的,此前数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民不聊生之状远胜于蜀国,今陛下重振乾坤,才使这片山河有了复兴希望,不动刀戈,全力发展,才是王道!”

    许平嗤笑一声“怪不得你俩之前,做了湖郡几十年小吏,没有起色,小民思想不可取!咱们的陛下可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圣君,比之秦虞开国之君,亦不差几分,心胸所怀,是浩瀚天下,岂可因当前小小得失,而置雄途伟业于不顾!”

    “许大人说的有理!发兵蜀国,从长远计,有利于我大汉!”

    “救援刘鼎,打击刘焌,虽然是件划算的买卖,可是刘焌手握四十万大军,我们发兵多少,才能制衡刘焌,甚至是打垮刘焌?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最终,支持许平的声音,战胜了姚中书、郭树平,还有一些人,两不得罪,不出声,讨论结束,许平胜出。

    王秦心里大喜,“许平言之有理,众卿之言也都各有各的道理,大家都是为了大汉,不必互相呕气,朕深思熟虑,还是倾向于许平的话,发兵蜀国,从长远计,是有利于我大汉的,只是,发兵多少?救援刘鼎到那般地步?获取多少利益?都是一个问题。”

    许平摸准了王秦的心思,立即出声道“现,魏国大军正在天棋关外,刘焌手握四十万大军,如果我们发兵三十万,可助刘鼎返回天府,但蜀国局势必将糜烂,刘焌狗急跳墙之下,保不准会做出什么决定?投降魏国?还是挥军天府,与我国决一死战,所以,不能出三十万兵。因为这样做,结果无论那种,都是惨烈的。”

    “发兵二十万,即使不能杀到天府,但帮助刘鼎保住南川之地还是大有可能的,这对我们当前形势,是最有好处的,既起到了分裂蜀国的目的,制约了刘焌,也不会让魏国分得好处,同时,还算履行了与魏国之前的约定,和当前的请求。”

    “二十万兵马……”

    王秦有些头痛。

    大汉当前,有精锐步卒三十多万,水军近十万。

    但是京畿的防守需要十万,永安省去了五万,龙潭口去了二万左右,还有十几万,但前不久,同意了一批解甲归田。

    所以,真正的精锐,只有几万可派,新兵倒是招募了不少,可去了战场,能否发挥战斗力又是一个问题。

    除了兵力问题,主帅派谁?

    又是一个问题?

    王秦心知肚明,他麾下诸将,除了龙治、韩德几人,没什么能独挡一面的。

    尤其还是入蜀作战的大将,龙治是不能动的,时间不允许,形势亦不允许,韩德倒是可以派,但王秦希望能将韩德留在朝廷,作为定海神针。

    还有谁?

    能统率这么庞大的军队?

    从南方的山地,进入蜀国南川,完成自己的战略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