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统计大明 > 第四百八十章新三策

第四百八十章新三策

在江南的举动的看法。

    赛伯温觉得,现在来看,江南表面上一片风平浪静,士林商人对太子殿下俯首帖耳。

    但是实际上已经是犹如火药桶一般,江南人是敢怒不敢言,殿下杀人容易,但是诛心确难。

    要想江南归心,赛伯温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就是培养亲太子的商户,旧的商户利益受损,自然难以笼络,那么太子不妨扶持新的商户,到时候新旧对立,江南就难以拧成一股绳。

    第二就是给予百姓好处,士林商户毕竟是江南之少数,江南最多的还是织工织户和种田的百姓。

    而江南虽然繁荣,但是地主织坊主的盘剥更甚于北方,百姓虽然生活在鱼米之乡,但是不少人确吃不起米。

    第三个就是杀人诛心,士林所依仗的不过是科举而已,而太子在江南,可以通过清查科举舞弊、成立新的诗社文学社、招募幕僚官员、扶持一部分偏向太子的社团等方式。

    这样就可以迅速拉拢一批文士,让江南士林内乱,这样三管齐下,保证不出一年江南就能大定!

    朱慈烺看完之后,确实觉得这个赛伯温是个人才,第一条朱慈烺已经在做了,而且比起赛伯温说的做的还要好。

    现在通过扶持培养和外贸许可证的分化,江南各地商会已经分裂。

    但是第二条和第三条朱慈烺还真的没有专门做过,种田就不用说了,朱慈烺的皇明粮号一直在高价收粮,所以朱慈烺一直没有关注过。

    这时候赛伯温提起朱慈烺才想起,江南除了种粮食的粮户之外,还有种棉花的棉户,种桑养蚕的蚕农,种麻的等等。

    这些种棉花种桑树养蚕的可不是都自己用了,一般情况下这些人要么卖生棉,要么就是纺成线卖,只有很少一部分自己织布卖。

    蚕丝也是一样,要么卖蚕茧,要么卖生丝,并不是所有养蚕户都是织丝户。

    这些生意里面这种低买高卖的现象依旧普遍,不过这事还真的要好好谋划一下。

    朱慈烺记得胡雪岩好像就是因为中外生丝大战中溃败,最后破产。

    那个时候他曾经投入近两千万两银子,大明的生丝生产就算没有这么多,但是绝对相差不多。

    更何况如果生丝和棉花一起插手,需要的钱更多。

    而且这些东西收来储存是个大问题,最后是转卖还是自用又是个问题。

    想要抬高生丝和棉花的价格,只能像粮食一样,官府定一个最低收购价,你不收我收!

    到时候,这些商人只能跟进提价,但是朱慈烺要是收的多了,怎么用又是个麻烦。

    这两样又不是粮食,可以分销各地。

    而且仅仅提高生丝和棉花的价格,要是布匹不跟着涨价那么吃亏的还是那些外购原料织布的散户。

    要是布匹跟着提价,那么岂不是全大明的百姓都要掏腰包。

    所以这个事情跟粮食不一样,想要解决应该从去中间环节着手,而不是朱慈烺自己动手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