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文学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 > 第156章:抗战浮夸风?

第156章:抗战浮夸风?

现在骄人的收视率已经说明了这个口号已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可能演化成一个抗战片拍摄新类型,李南池和黄飞已经旗帜鲜明的把“喜”这个元素加入到抗战题材中。

    然而这种尝试也引来了很多批判,主要的集中点就在:这种不正经的抗战风格,会不会误导新时代的年轻人对历史形成误导性的认知?有观点认为两位抗战年轻导演从《小兵张嘎》开始,开启了抗战剧呈现不严肃的先河,此后衍生出诸如《抗战霸王花》《神勇掷弹手》诸多浮夸的片子笔者姑且将这种风格称为‘抗战浮夸风’。

    《举起手来》浮夸吗?

    笔者认为,在细节处理上,该剧依旧是严谨的,情节脉络严丝合缝,但在搏斗镜头上,采用了喜剧化的处理方式。

    此外,笔者基于集搜客大数据软件爬取诸多对于《举起手来》的在线评论,除了发现诸多频繁出现的梗之外,还有对于这部片子是抗战喜剧或抗战神剧的争辩。

    笔者认为两者都有超现实的因素在里面,但喜剧是故意夸张,而神剧却是超现实的夸张。

    就说三个鬼子举着木头想要拦截火车这个举动吧,基于常识这是常人都不会去想也不会去做的事情,这就是故意夸张的表现手法;而《神勇掷弹手》里面,一颗手雷精确制导进鬼子碉堡,这就是超现实了。

    衡量两者之间的,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举起手来》的度,在常人之上,可并未到达超越现实的程度。简单而言,《举起手来》里面的大多场面是可以模仿做到的,但你不可能像神勇掷弹手一样,把一颗手雷扔出百米远,还能精确进洞

    最后,笔者认为,同出李南池这一个编剧手下的作品,之所以目前出现了《举起手来》和《地道战》风格两级分化的情况,是因为李南池这个年轻人对电影和电视的功能定位不同。如果说在电影上,这个年轻人要传达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在电视上,这个年轻人只带上了‘娱乐于民’的简单考量!”

    这篇影评文下面的评论区,也是一片熙熙攘攘。

    “什么浮夸不浮夸的?这要能缓解咱们上班族的一天的工作紧张感,我就支持!”

    “我觉得没必要去深究,池大的发展方向本就是电影荧幕,根本不是电视屏幕,《举起手来》池大只是参与了剧本的编制,说白了就是恰点钱而已。”

    “没什么可讨论的,看得灰心一笑不就好了?我觉得把所有的抗战剧摆在一块儿,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去关注,就看鬼子神态,鬼子的表情一眼就能看出是这两人的作品,这两个年轻人对于鬼子的形象塑造,已经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表情。明明鬼子神态很严肃,但就是有一种让你看一眼就想笑的魔力。”

    李南池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影评中,唯独这篇上了围脖热搜了。

    一来“抗战浮夸风”这个词语起得新奇,让人好奇;二来自己粉丝助了大力,这篇影评虽然起了个吸引眼球看似批判的名字,但出于京影友谊,刘一笔并没有与其他犀利的影评人一样去批判这部抗战片里扯淡的搏斗镜头。尤其是该影评的最后一段,实际上是在为李南池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开脱。

    本来自己的粉丝冲着这名字,肯定是准备点进去开喷的,结果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好像是“己方人士”,在一众批判的剧评中,这让这些粉丝有种难得一见的感觉。

    看着这篇剧评,李南池没想到,这位剧评人确实给点到了一点核心。